道虎沟村一段公路边,有一块近两亩的田地被红砖铺就的甬道分割成7块,每一块红、黑、灰白相间,土质不同。这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创新实践实习基地的试验田,田里孕育着新的科研成果。
4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梨试验站正式揭牌,这是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首个建在村级的试验站。
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党群服务中心楼后左侧有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长势旺盛,这是富硒小麦基地。以小平房为主的万寿街道生态观光农业科学技术小镇项目落户这里。
4月24日,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在小平房村举办了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为130多人普及了中药材、玉米、苹果、梨、蔬菜等产业情况、品种特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月,盛德日新矿业有限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的共建“环境监视测定中心”项目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近年来,建平县坚持党管人才,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局面。他们在“引才”“育才”“用才”上精准发力,充分的发挥人才作用,不断把人才和科学技术创新转化为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
去年10月,建平县鸿鑫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DN1600聚氨酯喷涂聚乙烯缠绕预制直埋保温管、PE-RTII型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钢塑复合保温管”两项成果通过了科研成果评价,填补了国内保温管领域多项技术空白。
自2013年建平县盛德日新矿业有限公司和沈阳农业大学土壤与环境学院结成联盟以来,双方在铁矿废弃资源再利用、矿山土地复垦工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面做科研攻关,共同开发了“施用铁矿选矿尾砂改良中低产田土壤的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目前,共研发了2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
2015-2016年,沈阳农业大学与盛德日新矿业有限公司科研小组平整治理梯式农田、进行尾矿改良土壤的研究应用与示范试验,用废弃的铁尾矿按照特殊的比例掺和在贫瘠的黏土里,充分的利用尾矿中的磷、钾等有机成分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利用尾矿泥浆铺垫地表,改善土层的熟化过程,提高粮食产量,变废为宝。尾矿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回填采空区、填沟造地、植树绿化,解决了环境污染难题。铁矿尾矿改良农田土壤项目通过成果转化,在矿产区农田推广该技术1500亩以上,实现项目增收360万元,实现净利润70万元。
2018年,“盛德日新-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铁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并被确立为省级创新技术中心,该中心构建了铁矿区域集采矿、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农业、乡村发展一体的技术体系。
2019年,“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于11月获批。该基地的落成,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标志着企业与沈阳农业大学校企合作实现新飞跃。依托科技指导,企业改造选矿车间技术,引进高压辊磨机,降低原料入磨粒度,实现了铁精粉产量翻倍;加装板式压滤机,实现了尾矿零排放,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投产后,产品单位能耗降低20%以上,节水节电,操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他们由单一人才开发向多元人才开发拓展,由部门人才开发向全社会人才资源共享延伸,由就人才开发人才向人才与技术、项目捆绑引进转变。
引才进园区进企业。柔性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413人;全职引进博士及副高级别以上专家8人;围绕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双招双引”“培养引进优秀企业家”,落地招商项目56个,引进5户科技公司与老企业合资合作;柔性引进经营管理人才196人;招聘大学毕业生1136人;引进省级科技特派团5个,涉及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专家55人。
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按照“需求需要、实际实用”原则,培养本土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组织专家对接涉农项目39个,对接本土专家及小组成员达到238人,培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026人,包括种植能手1524人、养殖能手842人、合作社经营能手79人、培育农村青年电商人才100人等。
为人才服务,让人才留得住。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对接24名行业优秀专家开展联系服务活动48次,经常与人才交流,得到人才的响应;为人才服务、排忧解难,帮助专家解决实际问题51个,充分的发挥人才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体”作用。
搭建用才平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2020年,他们与高校院所签订校企合作项目90个,新增省级研发服务平台5个,转化科技成果54个(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3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实施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措施,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05万元。
实施“千名专家进园区进企业”。自主组建专家服务团队90个,涉及畜牧、水利、农技中心、林业等专家444人次,提供技术服务152次,为企业解决难题52个。与辽宁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博士生工作站”,柔性引进8名农业博士,长期入驻“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试验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