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时常会闹出一些乌龙。因此,想根据这两个关键词,对离心机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理。
离心机的原理主要利用离心沉降原理,通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溶液中不同密度的物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浓缩和提纯等。
由于重力场的作用可使得其中悬浮的颗粒逐渐下沉,下沉的速度与微粒的大小、形态、密度、重力场的强度及液体的黏度有关。如红细胞颗粒,直径为数微米可以在通常重力作用下观察到它们的沉降过程。此外,物质在介质中沉降时还伴随有扩散现象。
扩散是由于微粒的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主要是由于密度差引起的。对小于几微米的微粒如病毒或蛋白质等,它们在溶液中成胶体或半胶体状态,仅仅利用重力是不可能观察到沉降过程的。
因为颗粒越小沉降越慢,而扩散现象则越严重。扩散现象是不利于样品分离的,如果加大重力,就可能克服扩散现象的不利影响,实现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离心作用是根据在一定角速度下作圆周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外的离心力进行的。离心力(Fe)的大小等于离心加速度ω2r与颗粒质量m的乘积:
相对离心力(RelativeCentrifugal Force, RCF)是指在离心力场中,作用于颗粒的离心力相当于地球重力的倍数,单位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也不同。
因此在文献中常用“相对离心力”或“数字 xg”表示离心力,例如25000 xg,表示相对离心力为25000。只要RCF 值不变,一个样品可以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相对离心力即是离心力与重力之比:
低速离心机转速通常在10000rpm以下,适用于细胞、微生物等生物样品的分离;高速离心机转速在10000rpm至30000rpm之间,常用于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分离;超高速离心机转速超过30000rpm,可用于病毒、亚细胞器等微小颗粒的分离。
电动机、离心转盘、调速器、定时器、离心套管以及底座等主要部件构成。下面主要介绍3种类型的离心机:
(2) 离心转盘(及转头):离心转盘常用铸铝制成,是平顶锥形,中间有一圆孔,套在电动机上端电动机的转轴上,然后用螺帽旋紧固定,转盘上有6-12个对称的45°角的斜孔,以放试管。
(3) 调速装置:调速装置(用于电动机)即在电源与电动机之间串联一只多抽头扼流圈或资盘可变电阻器。
(4) 离心套管:离心套管主要用塑料和不锈钢制成塑料离心管都有管盖,离心前管盖必须盖严不锈钢离心管强度大,不变形,能抗热、抗冻、抗化学腐蚀。
由于转速高,带有低温控制装置,离心室的温度能调节和维持在 0℃~40℃。转速、温度和时间也都可以严格准确控制,并有指针或数字显示。
(2) 速度控制管理系统:标准电压、速度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功率放大器、电动机、速度传感器等;
(3) 真空系统:以克服空气的摩擦阻力(产热),保证离心机达到正常所需要的转速;
(5) 安全保护设施:主电源过电流保护设施、驱动回路超速保护、冷冻机超负荷保护和操作安全保护。
3. 超速(冷冻)离心机:由驱动装置和速度控制装置、温度控制装置、真空系统、转头。
此外,还经常会遇到奇数管配平的情况,多数同学遇到奇数管配平时,通常会放置一个空白配平管(装上水),这样简单易行,但对于多频次离心、样品质量和体积往往不同的实验时,这种方法就会显得挺麻烦。那遇到这一种情况,到底要怎么配平呢?我们以24孔角转子为例,可以分三种情况去操作: 只有1只管或有23只管时,只能准备一管水去配平;
(1) 3倍配平法:当有3、6、9、15、21等3的倍数的奇数离心管时,可以参照下图顺时针放置;
(2) 2倍配平加3倍配平法:当有5、7、11、13、17、19只管,可遵循中心对称原则,让3只管先保持平衡,再让另外2只管保持平衡,这样最终加起来仍然是平衡的。
对称原则,在一个力矩臂上的两个离心管杯的相对质量要保持一致。在真实的操作中,只要2+2+2...+3的顺序逐渐放入转子孔,保证每一组都是平衡的,就能确保可万无一失。下面这个直观图更加清晰明了的表现了这一原理:
举个例子可知: 当转速为3000rpm,有效离心半径为10cm(参数离心机说明书里面有)。将其带入公式可得: RCF=g=11.18*10-6*10*(3000)2=1006.2(g)。由此可知,离心力和转速的差异主要是离心半径决定的。
离心力和转速之间并不是呈直线相关的。一般在转速较低的情况下,数值上转速>
离心力;当转速提高以后,两者数值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持平→反向差异变化,最后变成数值上转速离心力。